社工文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工文苑

社工的“我-信息”

2016-11-16 1937次浏览 作者:贾帅阳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书中提及到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父母效能训练)有三大具体技术,分别为: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来看,文中提及的三大具体技术均可应用于社会工作服务中且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我-信息”沟通技术的运用效果使我深有感触。文中提出的“我-信息”概念着重于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其目的在于父母送出“我-信息”后,增大孩子改变自身不可接受行为的可能性;其基本构成包括三部分:对不可接受行为的一个描述;信息发送者感受的表达;信息接受者的行为对信息发送者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结合从事社会工作的经历与思考,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对“我-信息”的理解及其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侧重于社工在服务中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在自我反思中应发挥的作用。
1.“我-信息”的运用
对于我们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也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群体都相对年轻化,更多的都是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毕业生。在与服务对象、团队、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不顺畅的问题,“我-信息”沟通技巧的使用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工服务过程中,社工在与利益相关方沟通时存在许多问题:服务对象需求与服务可提供范围的矛盾、角色定位的回避、团队的沟通不畅且消极对待、完全服从工作安排而内心产生抗拒、被安排工作与自身工作安排的冲突而回避协调、针对实现服务效益与完成工作指标存在一定矛盾视而不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久累积与回避,势必造成社工的自我否定和对社工价值的否定。对此,社工完全可以使用“我-信息”沟通技巧表达自身观点,实现沟通改变。
在服务可提供范围与服务对象需求满足产生矛盾时:
阐述困境(服务对象与社工服务)—表达社工感受—提供参考性解决方案与服务申请途径。
在角色定位与团队沟通中:
阐述现状—表达自我感受与理解—阐述期待效果与改善建议等。在沟通工作安排上:
阐述工作安排中可协调更改之处—表达对此的困惑与执行困难—提出完善更改计划/建议,阐述更改后达到的预期效益。
……
2.“我-信息”的运用效果与意义
“我-信息”在社工服务中的应用,侧重点落脚于“我”,主要为倡导社工沟通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为社工解决沟通问题提供基本的逻辑框架:“问题+困惑(困难)+期待效果(建议与方案)”。“我-信息”沟通技巧的运用有利于社工在服务制定与工作安排中参与个人意见,沟通中呈现的积极主动性便于工作的协调和顺利开展,最终有利于社工适当把握角色定位,实现专业价值认同,完成服务使命。
3.“我-信息”的其它思考与应用
介于自身对于“我-信息”技巧的理解,在社工自我反思与职业困惑自我寻求解决过程可以灵活运用其衍生意义。
(1)对于现状的不满与寻求自我督导
由于社工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社工服务的职责范围的不完全确定性、社会对社工的接纳程度和社工目前的薪酬待遇等,势必会影响到部分社工对现状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排解,势必会影响的社工的职业认同与职业规划。
“我-信息”对于此类问题存在的启示作用在于:社工是否可以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目前的现状。思考自身对社工专业的理解是什么?评估自身专业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实现期待薪酬待遇自身需要完善什么?自己做出哪些努力可以改善社会对社工的接纳程度?认清这些问题,思考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实现了自己的期待。
(2)专业性的实现与职业规划的制订
社会工作行业正在逐渐发展,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从业者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不“专业”,部分社会工作者极易受其影响,逐渐认可这种观点,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满足感正在减弱;同时部分社工也会产生一种错误认知,认定某些工作内容“不专业”,就会摒弃不做。这种想法明显是被“专业”的标签“绑架”了,何谓专业?专业的服务又该是怎样的?恐怕众口难调。以“我-信息”分析此种论调,“认清问题—审视自我—提升能力,发展专业”,去标签化,追寻问题本质,寻求自我提升,推动行业本土化发展是正道。
对于社工职业规划制订产生最明显的影响应该就是社工行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行业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着社工对于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同样以“我-信息”的视角分析,“自身职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期待是什么—实现自身期待需要提升的是什么”,根据这样的分析明确目前可以实施并去努力完成的目标是什么,去除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浮躁,不断完善符合自身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
总的来说,本文结合“我-信息”沟通技巧及其衍生意义的应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戈登博士提出的“我-信息”概念,更多的是笔者对于“我-信息”概念的理解与衍生性的应用。
(文:梓闻社工-贾帅阳)

托马斯•戈登博士(1918.3.11-2002.8.26)简介
美国执业心理学家,师从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毕业后与师共事。戈登博士以其创建的“戈登方法”而闻名,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适用于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戈登博士花费了近50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建立于一种信念基础之上,即强制力会影响和破坏人际关系。于是他开始探索一种替代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去解决家庭、学校和工作中的冲突。这些技巧包括“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办法等。这些办法随着父母培训项目的开展,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此后,戈登博士又成功地开发出去T•E•T(教师效能培训)、L•E•T(领导效能培训)等项目,成为世界著名的人际沟通专家。


下一篇: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思考 上一篇:社工岗位项目化
【文章来源:】【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邮件 收藏夹 复制网址 更多